主管QQ:站内信联系

李德返回苏联后留在中国的两任妻子后来都比他过得幸福2025-09-15 05:56

  每当人们回顾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历史时,总会将矛头指向一个名叫李德的外国人。这位来自共产国际的苏联军事顾问,因其不当的军事指挥而被视为导致红军失利的关键人物。然而,李德与中国革命之间其实有着一段颇为复杂的渊源。他并非中国人,而是由共产国际派遣到中国工农红军的军事顾问,这段经历也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是一位地道的德国人。德国作为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其组织成立较早,而李德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了德国。他早年积极在德国宣传思想,因此遭到魏玛共和国政府的打压,被捕入狱。幸运的是,在革命同志的帮助下,李德成功越狱,随后前往苏联深造理论。在苏联期间,他被安排进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这所学院在苏联的地位堪比美国的西点军校和中国的黄埔军校,是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苏联学习期间,李德结识了一些来自中国的者,其中包括博古的好友王明。然而,当时他们并未讨论过让李德前往中国支援革命的事宜。李德最终来到中国,完全是出于机缘巧合。他原本是受苏军总参谋部派遣,负责军事情报工作,却在上海意外遇见了正在中共中央秘密办事处工作的博古。1933年,中共中央正计划迁往中央苏区,博古突发奇想,认为李德作为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比大多数出身贫苦的红军将领更值得信赖,于是请求共产国际将李德派往中央苏区担任军事顾问。

  由于李德身份特殊,中共为他提供了当时苏区最好的生活条件,甚至在沙洲坝的稻田中央为他建造了一栋别墅,以满足他的起居需求。这栋建筑在苏区农村显得格外醒目,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独立房子”。尽管李德是以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苏区,并且拥有伏龙芝军事学院的背景,但他自己深知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有限。小规模战斗或许还能应付,但面对大规模战役时,他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力。因此,在刚到红军时,李德并不打算过多干预军事指挥。

  然而,李德的谨慎并未持续太久。在博古和王明的极力怂恿下,他最终接过了中央红军的指挥权。毛主席后来对此评价道:“顾问顾问,顾而问之,不顾则不问。”他认为,军事指挥权不应完全交给一个外来的顾问。实际上,博古和王明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政治动机,他们希望通过借助共产国际的权威来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

  李德掌握军事指挥权后,中央红军的作战开始出现问题。中苏两国的国情截然不同,但李德却机械地将苏联的军事理论套用到红军身上,完全不顾及实际情况,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不过,与固执的博古和王明不同,李德在失败后表现出了反思的态度。他随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接受了中国同志的批评,并承认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尽管失去了军事顾问的职位,他仍积极参与苏区建设,因此被称为“国际友人”并不为过。

  在个人生活方面,李德的表现则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不同。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他在男女关系上比当时的中国人开放得多。刚到苏区时,他对许多女同志产生了兴趣,甚至一度引发混乱。他原本希望中共能通过组织安排解决他的婚姻问题,但中共拒绝为他开这个先例。无奈之下,李德决定自己追求,但由于语言不通和对苏区情况不熟悉,他的追求屡屡碰壁。一次,他看上了一位女干部,精心打扮后前去表白,却差点被对方的丈夫当作流氓痛打。中共中央得知此事后哭笑不得,最终决定为他介绍一位适龄女青年。

  经过一番努力,组织说服了女同志萧月华与李德结婚。然而,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带有政治任务的色彩,萧月华始终未能真正接受李德。尽管两人育有一个儿子,但最终因观念和沟通上的差异,婚姻走向破裂。李德后来出轨,与萧月华离婚,儿子也被萧月华带走。不过,李德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他已经爱上了另一位女性——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李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