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娱乐资讯
NEWS
1951年1月25日,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李奇微,趁中朝军队全线余万人,对中朝军队发动规模空前全线进攻“霹雳行动”。
感到恶战来临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马上给毛主席发请示电报,请求撤出仁川!
可能许多人想不明白,志愿军在美军全线进攻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撤出仁川呢?不同意撤军的毛主席,要求“迅速发动第四次战役,打到三六线去!”。
为此,深思熟虑的彭德怀,出现了哪些顾虑?又做出一个怎样的决定?一场与装备现代化
的美军正面交锋阵地战,与万岁军并肩作战的杂牌军,是真的熊包?还是另有隐情?历史又给这支军队一个怎样的评说?
如今当年朝鲜战争的烽火,已经远离我们七十一年了,我们虽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回顾当年这段历史过程,依旧让人心有余悸!
本文旁证博引权威战史,给大家多角度,全方位真实详尽的再现这段扣人心弦,而又鲜为
诸位,美国步兵的老祖宗要是知道第八集团军现在这副样子,准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
一段《李奇微回忆录》训诫美国大兵的片段,很容易把人拉回到,那个让美军声名狼藉的朝鲜战场。然而当你真正走近这位美国将军身边时,你会惊诧的发现,这位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李奇微,绝不是无能鼠辈。
毋庸置疑,这位美国将军是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来到朝鲜战场的他,走马上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后,一面召集失魂落魄的美军官兵,不停地打气训话,一面整顿部队,撤换意志薄弱作战无能的美军师长达五人之多,几乎将美军的师级指挥官全部撤换!
1951年,1月15日,在发动全线进攻的十天前,他指挥美军发动了有名的“磁性战术”,以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对水原到利川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发动试探性进,侦察我军布防情况。
详细阅读战斗记录揣摩志愿军战术打法的他,很快就发现志愿军“礼拜攻势+月夜攻势”,以及总是在“月圆前几天发动攻势”等等战术特点。
他抓紧时间亲自部署反攻计划,此举不仅彻底改变美军离不开公路的打仗的模式,并注意夺占沿途地区制高点作为作战的重点。
1951年1月上旬,他更是对前来视察前线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上将,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上将断言,中国人民志愿军已呈现出两条失败的决定性因素,
李奇微觉得志愿军后勤补给困难,早就是师老兵疲,急于整补,李奇微上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时就承诺,“一旦实力允许,立即恢复进攻”。因此这两个决定性因素,再次验证,发动大规模全线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调动了以阿尔蒙德少将的美军第10军,弗兰克米尔本少将美第一军,美军第九军,美军第二师,第七师.
南朝鲜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第九,首都师等部队,共计5个军,16个师、3个旅、1个空降团,法国营,菲律宾营,希腊营加上全部炮兵,装甲等等共25万余人,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全线进攻。
这次全线进攻,李奇微采用“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术,“东西对进”,“逐点进攻”,西线美军发动重点进攻,东线南朝鲜军辅助进攻,从南向北对汉江南岸东西两线猛烈突击,真是来势凶猛。
说起,“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基本众人皆知,但是也有人没有想到过,入朝增援的第二批部队。
实际上,志愿军首批入朝的38、39、40、42、66五个军,打完第三次战役时,早就精疲力竭,部队伤亡较大。而原定补充朝鲜前线的数万新兵和老兵,没法及时赶到,入朝增援的第19兵团还在东北地区换装苏式装备,根本没法入朝参战。
确定入朝参战陈赓将军第3兵团,还在赶往东北地区的途中。而更糟糕的是朝鲜战场东线兵团,在第二线战役冻伤减员非常严重,短时间没有恢复元气,尚在朝鲜三八线以北的咸兴等地区休整,根本无法作战。
本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全部精力放在准备春季攻势上,没想到这个节骨眼上,李奇微会打上门来。一场恶战再所难免。
另外让人感到滑稽的是,李奇微的进攻不仅彻底终结了之前中朝苏三国,关于是否南进追击敌人面红耳赤的激烈争论。而且直到此时天真的朝鲜同志这才发现,原来美军也在玩诱敌深入,想骗中朝军队上钩!
仗打到这个份上,彭德怀司令员,只好拿出精疲力竭的五个军和原国军起义部队改编的第50军,以志愿军21万人的兵力,正面迎战美军25万人全线进攻!
而在李奇微看来,这是扭转战局的绝好机会。在睡梦中,他甚至梦到自己成为受世人顶礼膜拜的战争英雄。
就像进攻和防御,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一样,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将传统的穿插迂回战术发挥到极点,拿下汉城打到水原,给美军二战老兵麦克阿瑟上了很生动的一课。
但是等到第四次战役来临时,却是李奇微向志愿军传统战略战术发起的一个严峻挑战。
对于大决战之电影《辽沈战役》那些惨烈的阵地战,相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塔山!……什么!什么!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占领彰武,新立屯一线……这张照片说明什么?的大动脉,被我掐断了”……
虽然辽沈战役历史长河中这些小插曲,随着我军胜利的钟声早已烟消云散,但是翻看战史,我军阵地战有时却打得并不轻松。
1933年9月,当时苏区临时负责人博古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强令红军主力放弃,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改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同装备优良的敌军拼消耗。
年轻的红军将士,用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换来了广昌失守!进攻得手的敌军主力深入苏区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转移。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与进攻东北地区杜聿明所部11个师,进行长达一个月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四平保卫战。数千位来自井冈山的老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过艰苦卓绝抗日战争,最后壮烈牺牲在刚刚迎来的春天,东北这块黑土地上。
实际上,当时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尽管取得辉煌的胜利,但是装备同样不全,轻武器弹药不足数量储备严重不足;更没有什么预备队,炮兵火力尤其薄弱。
志愿军战士基本上都是缺医少药,光脚饿肚子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与美军作战。
而正因为考虑到打阵地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才有了彭德怀请示毛主席,请求撤出仁川地区的电报。
殊不知,“能不能守”,竟然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让今天韩国老百姓流连忘返,美轮美奂的汉江边。在它的南岸,驻扎着一支被人称为“熊包”的杂牌军部队。
如果你穿越到第四次战役的军事会议上,你将会看到志愿军的首长们集思广益,研究出“西顶东放”的破敌妙策;彭德怀司令员命令第38军部署在50军的侧后;并给50军,“每天机动457.2米的机动余地的部署”。
还有第50军军长曾泽生和政委徐文烈,电报全军“积极防御,寸土必争的命令!”
但你接下来将要看到的是,这支昔日吃不饱穿不暖杂牌军,以一个团的兵力,用阵地战与西线天场面!
那里有根本没法构筑野战工事的光教山,50军的战士们只有在美军发动冲锋前,才从山顶美军炮弹打不到的地方冲出来,打退美军一次又一次凶猛的进攻。
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他们并没有僵硬的死守阵地,当美国大兵进入梦乡的时候,50军“十八勇士”夜袭水原城。
当美军第25师直属宪兵连一个排60余人,在睡梦中惊醒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提前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老家。
在通往汉城的京釜国道上帽落山阵地上,帮美军打仗的南朝鲜一个团,在美军空地火力支援下,花了足足五天的时间,才从50军一个营的手里,夺取第一道防线。
但是让南朝鲜人没有想到的是,50军一个连,在没有迫击炮火力支援下,大白天发动反冲击,一举收复失地。
在南朝鲜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50军的武器和兵力,根本没法与强大的美军相抗衡。就像两个不同时代的军队对决一样,胜负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然而在战场上,只有胜者才能为王!
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西线美军第一军沿野牧里到金良场里发起全线进攻,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土耳其旅和南朝鲜第一师第15团,也参加战斗。
事与愿违的是,一心只想翻本的美25师师长威廉·基恩少将,把这次“闪电作战”中“决战修理山”打了足足十二天。
更倒霉的是,威廉·基恩少将唯一的收获,竟是被李奇微当成废物直接撤职,打发回国去西点军校当教官而已。
而在人民日报头版却刊登出了,曾参加开国大典的采访报道工作著名记者林韦,依据50军第149师战报和第447团战报,编写一篇著名战地报道。
重点表扬了2营孙德功和营教导员杨明率全营,与上级失去联系,在敌人重围中,血战三天粒米没尽,光荣完成阻击任务的英雄事迹。
更让恼羞成怒的李奇微,没有想到的是,一场让美军主力部队陷入苦战的日子,才刚刚拉开序幕!
1951年2月13日,东线师历经了一次最惨重的损失,一个500多人的炮兵营,只有3人活了下来,成为美军在朝鲜战争史上,一天损失人员最惨重的一次。
而在两天前的2月11日夜里,则是南朝鲜军3个师溃败的伤心之夜。7100人的南朝鲜官兵成为了战俘!而此时西线美军进攻并没有停止。
为了打开东西线的通道,美军王牌部队骑兵第1师、美24师、英27旅、希腊营和南朝鲜第6师,对汉江南岸志愿军38军的阵地,发起猛攻。
一次又一次进攻前,难以计数的炸弹,炮弹,燃烧弹,将38军的阵地变成一片火海,然后成群结队的美军坦克,美军士兵、南朝鲜士兵,发动轮番冲锋。
据权威战史记载,美军为了突破38军的防线军后方,“万岁军”差点陷入了美军的合围之中。
但是让美军没有想到的是,深入38军侧后的美军两个营,反遭38军预备队338团反包围。
由于该团采用贴上去打的战术,造成美军飞机和大炮都失去了作用,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深入38军后方的美军两个营,全部被消灭。
而更让李奇微感到失望的是,他使用的“火海战法→轰炸→炮击→冲锋”,已经被破解。因为久经战火考验的志愿军战士,从来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是光知道打仗而已。
事实上,朝鲜战场破解李奇微“火海战法”,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正面阵地的野战工事,而是反斜面阵地的坑道工事。
根据日本人数据统计,志愿军开始构筑全面阵地防御半年以后,在战线公里范围内,形成战壕,交通壕,修筑大量掩体。
在反斜面阵地上,大量增加部署火炮的坑道工事,后期志愿军坑道工事坚固程度,更是达到了连都无能为力的程度。
志愿军坑道工事加各种战壕,交通壕的总长度,达到惊人7490公里!比我国著名的万里长城还要长!
而挖出的土石方,如果按一立方米的面积堆积计算,更是可以形成一座围绕地球一圈半的堤坝!
大量的挖掘工作,直接报废了难以计数的铁锹,钢凿,十字镐不说,也造成战士们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血茧。
但是,修建出来的坑道工事,还是助志愿军一臂之力,让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彻底成为阵地战的主宰。
特别是到1952年后期,美军杀伤志愿军一人,最少要打出炮弹660发。志愿军的坑道战,也终于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64军一个步兵连,只是靠挖出来的马蹄形坑道工事,一天时间里,在美军上万发炮弹和几百枚炸弹的轰击下,就击退敌军近三十次冲锋。
李奇微对此大感头疼,他还想调集更多的部队企图改变局面,然而数一数当时美军陆军部队的兵力,已经有超过国内总兵力三分之一以上开到朝鲜了。
很明显,凭李奇微手头上的那点兵力,想迈过胜利的终点线,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在互联网上总是有很多有关第“60熊”转变为第“50军”各种趣闻;例如第60军在蒋介石手下就是熊包一个,“双枪”部队之一,战斗力奇差。
不过不是因为战斗力差,却是因为蒋介石手下的地方军队,从来都是饿肚子过日子。
而战斗力差的说法,更多是反映在装备上,例如川军一杆汉阳造,麻花手榴弹,穿草鞋。
所以这样的装备,无论跟蒋介石早期德械系部队,还是后期美械系和苏械系部队,确实没法比。
但是在与侵华日军较量时,这些装备极度低劣的“双枪”部队,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
浴血沙场的川军,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出自云南的滇军第60军更是滇军的佼佼者。
血战台儿庄,卢汉亲率第60军坚守禹王山,与日军血战二十昼夜,部队伤亡接近一半,阵地纹丝不动。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第60军,更是在卢汉的率领下,与其他滇军部队一起,出国到越南,以“战胜国军队”的身份,接受北纬17度线以北地区几万日军的投降。
1947年5月,我晋绥军区就曾在编写的滇军概况这样说:重制式教练,缺乏政治教育,……绝对服从,长于阵地战和山地战,士兵均经过严格的训练,军事技术训练极好,能吃苦耐劳,善爬山,能死守阵地.
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命令,只能死守不退。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作战团结,乡土观念重。
一般说来,部队战斗力是很好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都是特好的,最大的缺点是高级指挥员太差。
一同守城的新7军每天大米白面,储粮丰富,而第60军连吃饱饭再去打仗,都成了一种奢望。
在抢完老百姓的粮食快吃光时,堂堂守城兵团副司令长官曾泽生,竟亲自出面哭丧着脸苦苦哀求,才从新七军手里借来一些专门喂马的饲料。
古人曰: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跟着蒋介石,从来没吃过一天饱饭的第60军,成为解放军第50军后,终于扬眉吐气,用自己的辉煌战绩,再次证明,他们是一支并不熊包的军队.
原本,大家对于抗美援朝的关注,有许许多多感情的纠葛。从第60军到50军的华丽转身,穿越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几十年的时光流转中,早已成为任何人也无法抹掉的共和国的记忆。
抗美援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从来也不会被我们忘记,然而在外国形形色色大片的冲击下,有的人对英雄的认知,却在渐渐淡化。
90年代初期,当第一部外国大片,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一些国产的历史影片,就算再怎么摇旗呐喊,却总是有一种失落。
当充斥电影银幕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美国队长,阿凡达,以及挤满影院观影的年轻人,呈现在眼前时,你一定会感到惊骇。
而今天放眼祖国的边疆,守卫在边防哨所的解放军战士,迎着严寒,冒着酷暑,远离自己的爹娘,守卫着祖国的边疆。革命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了和平,带来了安康。
今天的我们已经认识到,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于是,我们从头开始,学习,那些动人的英雄事迹,让今天的年轻人切身体会到,新中国历史的荣耀!
将来的我们,必须把视线从那些光怪陆离的外国大片英雄身旁掠过,把视线定格在真正的共和国英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