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娱乐资讯
NEWS
《七律·长征》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它是伟大的毛主席在长征即将结束时所作,诗句中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精神:
在这五千里路途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一位非常特殊的红军战士——万曼琳。她年仅7岁便随哥哥加入红军,8岁便参与了长征,10岁完成了整个长征之旅。她的名字注定会载入历史的篇章。
1926年6月,万曼琳出生在四川南江县一个贫困的农家。她有一个哥哥,一家人虽然过得清贫,但生活简单、幸福。然而,这种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父亲的去世打破了他们原本安定的生活。接着,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万曼琳一家不得不面对更多的艰难困境。
1933年秋天,红四方面军的大部队开始了战略转移,撤离南江。万曼琳的哥哥,当时是南江苏维埃政府的秘书,担心家人会受到敌军迫害,于是决定带着家人暂时避难。
在一次避难途中,万曼琳一家来到一条湍急的河流前,河上没有桥,只能涉水渡河。哥哥一手牵着母亲,一手拉着万曼琳,而身后跟着嫂子和年幼的侄子。不幸的是,湍急的水流将他们全部卷入其中,母亲、嫂子和侄子都被水冲走,生死未卜。万曼琳的哥哥眼疾手快,紧紧抓住了即将被冲走的妹妹,将她成功拉上岸。短短一瞬间,7岁的万曼琳失去了三个亲人,成为孤儿,哥哥成为她唯一的依靠。
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万曼琳和哥哥相依为命,他们决定加入红军。万曼琳回忆道:“哥哥带着我去找红军,我们沿街乞讨,夜晚睡在屋檐下,用稻草当铺盖。”兄妹俩日夜跋涉,穿越一村又一村,翻山越岭。每当万曼琳累得走不动,哥哥便会背起她,继续行进。夕阳余晖下,兄妹俩的背影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深深的印象。
终于,在广元附近的山上,他们找到了红军的队伍,并且加入了红军,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小曼琳天真可爱,圆圆的小脸、亮晶晶的大眼睛,成为了红军战士们的“开心果”。她活泼的性格和可爱的模样使得战士们纷纷给她取了个外号:“小皮球”。不仅如此,战士们还时常称她为“小鬼”,无论是什么称呼,都饱含着对她的喜爱。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征。1935年3月,小曼琳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奉命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之路。虽然年仅8岁,小曼琳作为炊事班的一员,依然坚定地跟随队伍,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征途。哥哥被调到了骑兵团,而兄妹俩此后失去了联系。多年后,万曼琳才得知哥哥已经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长征路上充满了种种险境,雪山、草地、湍急的河流,战士们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曾有一次,红军队伍遭遇湍急的河流,为了保护小曼琳,战友们将她放在马背上过河。结果,猛烈的水流将马和她一起冲走。幸运的是,她被战友们及时救起,安然无恙,只是身上湿透了,战友们赶紧用棉袄将她包裹起来,防止她着凉。
此外,长征过程中,泥潭也是不可避免的威胁。为了保护小曼琳不掉进深不可测的泥潭,战友们为她系上了绳子。有一次,小曼琳不小心跌进了泥潭,幸好战友们及时拉住了她,将她从泥潭中救了出来。
万曼琳的长征之路充满了危险。在一次送饭任务中,敌机突然来袭,炸弹如雨点般落下。就在一颗炸弹快要落到小曼琳身边时,一名炊事员毫不犹豫地扑向她,把她推入战壕。就在那一刻,炸弹爆炸了,震得小曼琳失去了知觉。当她醒来时,周围是一片废墟,而那名炊事员已经牺牲。她永远铭记着炊事员的英勇救命,感恩他舍命保护了她。
长征途中,红军士兵们的粮草几乎耗尽,只能依靠残存的野菜生存。在雪山地区,战士们为了保命,不得不将自己的皮带解下煮食。小曼琳看到大家都解下皮带,哭着要求也解下自己的皮带,想要为大家做点什么。连长出于关心告诉她不要乱解皮带,但她还是执意要帮助。于是,战友们为她编了一条草绳作为腰带,大家心疼她的坚持与无私。
长征中的草地寒冷且变化莫测,万曼琳和队伍一起穿越这片荒原,恶劣的天气让大家无法停下休息。一些战士甚至用牛粪做成防风的墙,作为临时的休息地,牛粪不仅能挡风,还能保暖。对于年幼的万曼琳来说,这也是她度过长征路上一个寒冷难忘的记忆。
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六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成功会师。万曼琳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回忆道:“大家都特别开心,战士们欢呼雀跃,把帽子抛向空中,还把我高高举起,大家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一刻,长征的胜利成为了所有红军战士共同的骄傲。
万曼琳被安排在康克清身边当勤务兵,因为她年纪小,且为女孩子,组织也给予了她特别的照顾。同年10月,万曼琳再次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回顾长征的历程,万曼琳曾深情回忆:“如果没有那些战友的帮助,我一定走不完长征路。”她还特别提到,很多为救她而献身的战友,她永远不会忘记。她也深知,没有长征中的战友和组织的关爱,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936年10月,万曼琳跟随大部队顺利完成了长征,参加了一场庆祝胜利的演出。她对舞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康克清见状便邀请她加入剧团。万曼琳不仅成为了剧团中最年轻的小文艺兵,还加入了八路军抗战剧团,成为了小小的演出者。
剧团的演出辛苦而有意义,虽然没有电视和广播,但剧团成了宣传思想的核心工具。战士们在其中寻找欢乐,而万曼琳也从这份责任感中找到了自豪感。
万曼琳每次回忆起那些艰苦岁月时,总是充满感慨。“那时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意义非凡。”她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己有幸成为一名“红小鬼”,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感到无比骄傲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