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79年海军政委病逝小14岁妻子提唯一请求中央批示:同意2025-07-10 12:38

  家属接到通知时,已是早上八点,先赶到病房的是陆迪伦,整个人懵在门口,坐着没动。

  这个弹头是三十年代打仗时,中弹后残留在颈部,医院当年没技术取出,就这样带着它活了四十多年。

  陆迪伦把弹头交给组织,高层没有公开这件事,只做了密封处理,归档进军史档案室。

  有人问过,为什么要撒海?陆迪伦只说了一句:“他一生忙着建海军,死了就归海。”

  6个孩子都还在上学,有的还在部队,没有提一个“困难”字,只说:“我想为他写本书。”

  上将一级的传记,并非每个人都有权限去申请,更何况,这本书不是宣传用,而是她自己提议写,高层照准。

  结果一见面,吓了一跳——是,当时海军政委,已经快五十岁,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她一句话怼回去:“人不能光看年龄,要看这个人活得值不值。”后来就答应了婚事。

  每天早起做饭、晚上送孩子睡觉,没请保姆,也没进后勤系统,工资一分不少地自己挣。

  后来有人写信到出版社问,这么高的级别,怎么也没个墓?她只回了六个字:“他生来不图名。”

  这年他42岁,连军装都还没换过颜色,第一次站上军港,问的第一句话是:“哪条能下海打仗?”答的人脸红了——全是舶来货。

  舰炮、通信、雷达、鱼雷,全靠进口,技术受制于人,战略核心——核潜艇,一无所知。

  这句话传下去,各军兵种都觉得不可思议,当时全国只有两名,能画潜艇图纸的工程师。

  组员一群二十出头的大学毕业生,他清点时发现,懂苏联技术的不到十人,懂英语的不到五人,有一个人甚至连电焊都不会。

  下令:从全国范围内调科研力量,能调的都调,结果北京、哈尔滨,青岛三个城市的科研所连夜派人南下,带着图纸和机器驻扎船厂。

  最早阶段,设计方案改了五十多版,核反应堆温度不稳,潜深无法计算,压载舱容易爆裂。

  1965年,核心团队定型方案,图纸交上去时没人敢拍板,因为谁也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

  在港口站了一夜,没换衣服,鞋都湿透了,潜艇浮出水面那一刻,他没说话,只是转头让人去打电话——“报告中央,第一条成了。”

  他走进现场没穿防护服,只戴了口罩,转了一圈,回来才喊头晕,直接在会议室里晕倒。

  这个项目直到1974年才正式列装,编号为“长征一号”,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核潜艇正式服役。

  人提醒:“将军多了去了,谁都有传记?”她回答得直接:“他不是写给自己看,是给后来人看,知道中国海军,是怎么建出来的。”

  陆迪伦挨个写申请,从海军司令部跑到第二部档案馆,跑了半年,才拿到第一批资料。

  她一个人跑遍北京、青岛、上海、湛江,找到老战友、技术顾问、文工团老同志,光录音带录了近百盘。

  很多人看完才知道,后半生没立墓,没留资产,留下的,是核潜艇,是东海的浪花。

  书最后一页写着:“陆迪伦 整理记述。”出版社本想写“作者”,她坚持改了:“我不是作者,是搬运工。”

  多年以后,她把弹头交还海军博物馆,用玻璃罩封好,标注为“战争遗物”。

  旁边没有介绍词,也没做展览海报,只有一句注释:“来源于1979年,火化遗体。”

  陆迪伦晚年,也再没出现在公开场合,没拿一分稿费,只说过一句话:“得让人记住,他真干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