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娱乐资讯
NEWS
侯德均青少年时期受维新思想影响,立志实业救国。他勤奋苦读,考进了当时被誉为“东方康奈尔”的中国一流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堂。在校期间,他学习了采矿、冶金、土木工程等多项专业技术,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投身于矿山事业,先后任江西萍乡煤矿测绘师、委员、矿长及河北井陉煤矿矿长,在国内矿冶界享有盛誉。
抗战爆发后,为解决大后方钢铁企业能源问题,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合办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决定开办南桐煤矿,并委派侯德均为南桐煤矿筹备处主任。
1938年3月20日,南桐煤矿筹备处在湖北汉口正式成立。随后,在日机轰炸、交通困难、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侯德均力排众议,派员赴湖北大冶铁厂、汉阳铁厂等地拆运车床、绞车、锅炉、蒸汽机、发电机及五金材料等700多吨,准备建矿之用。4月,率领筹备处全体职员30余人,冒着日机不断轰炸的危险,从汉口经三峡入川,并来到川黔交界的桃子荡,开始了南桐煤矿的开发和建设。
为早日投产,侯德均带领张伯平、崔桐等同事,历尽千辛万苦,不分昼夜地工作,勘察矿区、建设厂房、开凿井口,落实生产进度,使南桐煤矿得以顺利开办。
1940年3月1日,奉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令,南桐筹备处撤销,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侯德均被任命为南桐煤矿矿长、少将军衔。
在侯德均等的努力下,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先后开拓了总厂、一分厂、二分厂5个井口;修通了王家坝至蒲河杨柳湾17公里的轻便铁路;建造了炼焦场,推行土法竹箕洗煤及地槽洗煤;创办了煤矿附属小学校。1941年8月,南桐煤矿已初具规模,正式出煤。1942年,南桐煤矿产量达到12.75万吨。侯德均的开创之功,为当时偏僻的万盛地区点燃第一缕现代工业文明的星火,为抗战期间重庆钢铁工业提供了能源保障,也为南桐煤矿后期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12月,侯德均奉命调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任工程师,离开南桐,卒年不详。
钱昌祚(1901—1988年),字莘觉,江苏常熟人,中国著名航空工程师,世界航空协会七名理事之一,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工业重要奠基人。
1935年,国民政府与意大利合作,在江西省南昌市东南近郊建造中意飞机制造厂。“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经常空袭南昌飞机厂。飞机厂遭受严重损失,遂向大后方四川转移。
1938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将中外合办的飞机制造厂和其他军事航空工厂整顿重建,中意飞机制造厂便搬迁到当时属南川县的丛林沟海孔洞(今属万盛经开区丛林镇),并更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简称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名海孔飞机厂。
1940年初,钱昌祚担任厂长,开始仿制苏E—16驱逐机。钱到厂后与技术人员研究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线,由苏联专家彼得诺夫指导,员工情绪高昂,无加班费亦毫无怨言。半年后样机试制完成,命名为“忠—28甲”式。送重庆广阳坝机场,由著名试飞员王汉勋试飞成功。1940年春,单座机改造双座教练驱逐机又试飞成功,遂投入批量生产,以补充空军驱逐机训练及作战损耗。
为保证安全,钱昌祚规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除飞机厂员工外,任何人不准靠近洞口。为防止日本特务渗透窃取情报,附近的村民进出海孔坝,胸前都要别布条做的胸标。在厂内,钱昌祚深受员工拥戴。除了航空业务过硬外,他还为员工解决了驻军士兵对员工的刁难:驻军曾以捉赌为名为难员工,他即与驻军长官会晤,制止了士兵的不当行为。工厂常举办同乐晚会,员工特意为钱摆沙发椅坐前排。
1941年5月,钱昌祚离任,黎国培继任厂长。1949年,钱昌祚去台湾,后来举家去美国,执教于加州大学。1988年6月5日,病逝于美国南加州寓所。
林同骅(1911—2007年),著名航空及工程力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林同骅原籍福建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兰圃村,1911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郊狮子山。1912年,随时任重庆电报局局长的祖父林福熙迁往福州。1914年,随父亲林若卿移居北京。1924年,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4年后毕业,升入燕大,主修物理。1929年,转考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系。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并被派往美国学习飞机制造,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后,到美国各飞机制造厂实习,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南昌飞机制造厂西迁至南川海孔洞(今万盛经开区丛林镇海孔洞)后,林同骅担任工务处长。当时企业无总工程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师编制,“三师”职责由林同骅一人承担,是企业的灵魂人物。海孔洞生产的仿苏“忠—28甲”式、仿意的教练机、仿德H-17型中级滑翔机、仿捷克狄克生初级滑翔机等,都是在林同骅主持下制造的。
1941年1月,林同骅率领20多人的工程师团队,开始了国产飞机的研制。在缺资金、缺经验、缺材料、缺实验室的条件下,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飞机的总体设计,终于在1944年5月制造出我国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国产飞机——“中运一”式军用运输机。
1944年10月7日,“中运一”在重庆白市驿机场首飞成功。验收飞行后,“中运一”交付给空军空运大队,成为空运大队正式列装的运输机。之后,林同骅奉命将运输机改制为轰炸机,准备参加对日本沿海基地及日本本土的轰炸。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轰炸机改制计划随之中止。林同骅继续试制“中运二”,又在“中运二”的基础上,研发出全金属结构、时速达353公里的“中运三”。飞机定型后,中运系列运输机质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苏式安-2运输机。
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和购买了大量的美军C-47、C-51运输机,对研发“中运”系列失去兴趣,试飞成功的“中运二”竟无人接收。1947年底,第二飞机制造厂分批迁回南昌,“中运”系列样机只能拆装停放在库房,第一代中国航空工业人的心血付诸东流。
之后,林同骅赴美。1949—1954年任底特律大学副教授;1953年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77年晋升为加州大学特级教授。1996年,林同骅被中国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马焱山(1905—1983年),山东滕县人,南桐煤矿工人,著名劳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马焱山出身贫苦,1930年进枣庄中兴煤矿当工人,后辗转于湖北大冶一带做工,抗战爆发后入川,成为南桐煤矿最早的矿工之一。
南桐矿山解放后,马焱山以满腔热情投身矿山生产建设中。因工作出色,在南桐煤矿成立工会时,马焱山被选为车间生产委员、工管委常委。1950年9月,担任掘进组长。1951年6月,加入中国。在担任掘进组长期间,马焱山成立了读报政治学习小组,以全国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和志愿军英雄模范的事迹感染和教育职工,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在生产中,马焱山带领工人独辟蹊径,采用“厚纸筒装炮”“黄泥巴放炮”等土办法,解决了掘进中岩石坚硬、井下水大无法装炸药爆破等难题,使班组的掘进工效连创新高。同时,他创造性地推出了12项先进工作法,提出关于技术革新的合理化建议20多项,有效地促进了生产。
在马焱山的率先垂范下,掘进小组工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成为全矿学习的榜样。马焱山被誉为“劳动生产的带头人、革新技术的能干人、关心群众的贴心人、班组管理的当家人”。
1951年,马焱山被评为川东地区第一届甲等劳动模范;1952年,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庆典,登上,受到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4年,被评为重庆市第二届乙等工业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四川省人民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9月15日,马焱山参加在中南海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上,他联合12名重庆代表,提交了一份议案——调整南桐煤矿和东林煤矿所在地的行政区划,改变两省三县分辖的现状,成立一个新的统一的地方政权管理机构,并划归重庆市管理,以推动矿区的健康发展。这份议案促成了南桐矿区的成立,对万盛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勋(1917—2004年),曾用名孔庆国,四川省南部县人,万盛、綦江地区解放时军事总代表,国家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孔勋少年时在老家务农,16岁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此后,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在红四方面军81团、九军军部、川西81团等处工作,历任红四方面军军部参谋处书记、81团参谋等职,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7年,孔勋加入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历任385旅组织干事、延安保卫团军委供给部指导员、冀中军区三纵队33团政治处主任、24团政治委员、18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陕甘宁边区延安抗大7分校供给部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跟随部队转战陕南一带,任陕南军区55师参谋长、川干支队参谋长,后担任第二野战军团长、师参谋长等职,率部参加了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1949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万盛地区。12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孔勋为万盛、綦江地区军事总代表,负责接管南桐煤矿、东林煤矿、綦江铁矿等工矿企业。
孔勋到任后,立刻着手安排煤矿接收、生产、安全保卫、职工生活等工作,保证了矿山的稳定。当时刚刚解放,山区还流窜着许多土匪。孔勋带领战士在王家坝一带修建碉堡,在南桐煤矿总厂附近修建暗堡和工事,保证了南桐矿山的安全。
1950年,西南煤炭管理局成立,孔勋任局长。1954年,南桐煤矿一井平硐至洗炼厂架线式电车通车,孔勋陪同重庆市市长曹荻秋参加了剪彩仪式。
1955年后,孔勋历任煤炭工业部地质勘探总局副局长、煤炭工业部西安管理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新疆煤炭管理局局长、西北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河南省平顶山特委、燃化部华北协作组组长、煤炭工业部基建局局长、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董事长等职。
孔勋于1984年离休,享受部长级待遇。2004年8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孔勋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是我国煤炭工业战线杰出领导人之一。他在南桐工作的时间虽不长,但矿工们对他一直念念不忘。
唐健伯(1904—1978年),原名唐健夫,号万全、备卿,四川省金堂县淮口镇人,幼读私塾,后就读濂溪书院、楚成模范学校。1916年,随父唐治国迁居南川县万盛乡干溪沟(今万盛经开区万东镇新田村),就读于南川县高等小学校。1920年,弃学回万盛,在家里开的纸槽参加劳动。
1929年底,唐健伯离家到重庆,在川军刘湘部第二师第五旅当兵。1932年5月,随部驻防湖北沙市。9月,部队在潜江被红军击败。其后,唐健伯参加红军,在湘鄂两省独立师第一团监护连当战士,后任文书。1933年春,独立师与红三军团会师合编为红八师,唐健伯先后任二十二团一营、团部、三军团教导团团部、七师师部的技术书记。1934年9月,加入中国。1935年8月,在湖南澧县竹根畦地区与军遭遇战中负伤。11月19日,伤愈归队,任红二军团第四师司令部作战侦察参谋。部队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突围,开始长征,唐健伯带领突击队强渡澧水,连夜向沅江疾驰,占领洞庭溪大宴溪渡口,使部队摆脱130个团的包围、堵截,穿过湘中地区,转入贵州中部。
1936年2月1日,唐健伯带领120名战士组成突击队,抢占贵州鸭池河渡口,消灭守军一个连,缴获渡江船只,保证了部队顺利渡过鸭池河,占领黔西城,继续向前转移。9月1日,部队抵达甘南哈南铺,唐任红二军团第四师参谋长。1937年,唐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随队开赴华北抗日,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司令部作战科长、参谋处长等职,经历了冀中挺进、晋察冀反“扫荡”、“百团大战”及平汉路西反顽斗争等大小战斗,战功显著。
1945年2月,唐健伯任中原军区参谋处长。1946年6月,随周恩来3人谈判小组到北平参加军调处工作。9月,到晋察冀军区,先后任吕梁、晋中、晋绥军区参谋长及晋绥军区南下工作团参谋长等职。
1949年12月,唐健伯随部队入川(途经万盛,因战事重大,未及还家),任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委员会副主任兼成都市人民法院审判长等10多项职务。1950年4月,任川西军区参谋长,指挥剿匪,取得黑水战斗的胜利。1954年后,先后任军委工程兵器材部副部长、部长,工程兵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于汉卿(1929—2011年),河北宁河县(今天津宁河区)人,历任南桐矿务局局长、重庆市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于汉卿于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11月随部队来到重庆。上世纪50年代,他先在南岸区公安、工业等系统工作,后到重钢、松藻矿务局等国有企业任职。
1963年,于汉卿调到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煤矿工作,从此和万盛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1963年11月,于汉卿当选为鱼田堡煤矿党委书记;1965年4月,任南桐矿务局党委副书记。1966年2月,37岁的他升任南桐矿务局局长,成为当时重庆市年轻的正师级干部。
1969年底,于汉卿调离南桐矿务局,先后担任重庆市煤管局、市委工交部主要领导。1973年上半年,他在设在万盛九锅箐的重庆市“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4个月。
1973年3月,44岁的于汉卿当选为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当时市委设、第二书记,于排名第三)、市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任市委第二书记、市长;1987年11月主持重庆市委工作;1988年6月,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4年离休。
在担任有关部门领导和市领导期间,于汉卿一直关注万盛的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分管工业、区县工作时,曾多次来万盛以及南桐矿务局视察工作。
唐勇(1937—2012年),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县)人,中国致公党党员,国家级羽毛球裁判,原南桐矿务局工会干部,万盛羽毛球运动项目开创者。
唐勇出身贫苦,父亲早年赴泰国做工。1940年,唐勇被带到泰国,11岁便在面包厂当童工,工作之余迷恋羽毛球运动,苦练球技,渐至娴熟。1955年,唐勇回国,在重庆一中读书,其间多次参加四川省和全国羽毛球比赛,并受聘担任重庆羽毛球队教练。1958年,在四川省第一届运动会上,他获得羽毛球男子单打第二、双打第一的名次,被选聘为省羽毛球集训队队长兼教练,后回校读书并升入大学深造。
1968年,唐勇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分配到南桐矿务局子弟校任教。他在初中年级建立矿山第一支羽毛球队,制订正规训练计划,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对球队进行严格、艰苦的训练。羽毛球运动从此成为南桐矿山最热门、最普及的体育项目,全局建立起20支羽毛球队,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好、作风硬的羽毛球运动员。1977年以来,南桐矿务局羽毛球队在重庆和全国煤炭系统屡立战功,在市级以上的比赛中共夺得冠亚军50多个。
1989年10月,以唐勇为领队的南桐矿务局羽毛球队,以中国重庆市羽毛球队的名义赴法国,参加法国、瑞典、南斯拉夫、印度和前苏联共6国运动员参加的国际羽毛球邀请赛,夺得女子单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亚军等8个名次。
唐勇为万盛培养了大批羽毛球人才,包括国家羽毛球队副总教练和男队主教练钟波,世锦赛冠军、重庆直辖以来首枚奥运奖牌获得者张亚雯,中国棋院象棋部主任刘晓放,四川省羽毛球队领队彭跃等人。
鉴于唐勇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授予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先进侨务工作者、全国优秀裁判员等荣誉,曾任四川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唐勇退休,但他始终心系羽毛球事业。2010年10月,中国(重庆)首届羽毛球文化节在万盛举行,他被授予“万盛羽毛球发展特别贡献奖”称号。